活动第一阶段,全体老师开展了自主阅读,学校给语文老师们推荐阅读的三本书是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怎样做》、蒋军晶和刘双双老师的《如何设计阅读单》、李怀源的《小学读整本书教学实施方略》,给老师推荐的两篇文章是薛法根、梁昌辉老师撰写的《整本书的导读要义与教学策略》和李怀源老师撰写的《小学“读整本书”教学的方向、方式与方法》。
活动的第三个阶段,学校语文学科全体教师集中阅读交流,各年级组选派2位老师进行读书汇报。这一次读书交流活动,由李蒙老师和张梓玲老师主持。
一年级组金璐老师介绍了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她提出,李怀源老师在《小学读整本书教学实施方略》一书中,为我们提供了阅读思维导图,包括人物特征图、故事结构图、故事主题图等思维工具类型给我们提供了模板,在实际的教育中我们可以选择优化使用;低年级进行绘本类的整本书阅读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书名、插图内容推测故事的内容和发展,还可以“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不同类型书的人物、故事结构和主题。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引领学生对人物进行深入的思考,去探寻故事背后的含义。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材料的取舍就显得尤为关键,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故事,或者是能够很好将主人公的特点呈现出来的精彩部分,从这些章节入手引导阅读全书,让学生体验到阅读整本书的乐趣。
二年级组张梓玲老师就阅读《如何设计阅读单》一书,介绍了怎样设计“阅读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可以抓住文本的特点设计阅读单,借助阅读单引导孩子关注故事里的转折、故事里的矛盾、故事里的巧合、人物的变化、表达特点、角色的动机等,从而发现文本的主旨、写作的秘密等;其次,可以根据文本的类型设计阅读单,借助阅读单引导孩子探究成长小说、幻想小说、动物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战争小说、哲学小说、知识性读物、人物传记等不同类型文本的主体思想、叙事结构、语言特色;第三,可以围绕阅读策略设计阅读单,借助阅读单让孩子练习预测、推理、联结、比较、综合、问问题、思辨等阅读策略,将分享、质疑、议论、判断等本来不可视的阅读行为和思维路径直观地呈现出来;第四,可以设计通用型阅读单,通用型阅读单适用于多本书,可以带领孩子们探知故事元素,进行梳理统整,练习、使用阅读策略,学会鉴赏评价,展开创意表达……让他们亲历阅读体验、建构与思考。
她提出整本书阅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连滚带爬地读”,一是读得开心,二是不必苛求字字落实,句句较真,包括浏览、快读、清读、跳读,激发阅读兴趣。第二,“绞尽脑汁地想”,如一本书如何进入我们的精神世界,那就需要深度的思考;没有思考的阅读,其效益是值得怀疑的,精读的时候要在书上重点的地方划线,可以节省时间,提升阅读的效率。第三,"挖空心思地用”,温儒敏先生曾说"处处扣着写作来阅读是很累的,对于泛读而言,确乎如此,但若是精读,尝试着将阅读转化为自己的表达资源,“读以致用”还是非常必要的;“用”可以反作用于读”,阅读可由此走向深入。“用不局限于写作,日常说话、交际和生活中都可以有意识地、有创造地使用。挖空心思"所强调的就是有意识地、主动地、尝试性地”转化。
三年级组张云老师结合三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及自己的教学案例谈论整本书阅读的讨论课该怎么上,她表示三年级学生处于中年段。中年段学生已经具备整本书阅读所要求的基础能力,读物也从绘本、桥梁书逐步转向纯文字的书,即真正意义上的整本书阅读上来。由于阅读时长的增加,认知的信息负荷成倍增长,学生往往会遇到对整本书的内容把握不完整、对人物的认识片面以及阅读意志力不足等问题。导读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掌握架构整本书内容理解的策略,培养阅读的意志力。因此,在对整本书的理解上,可以教给学生画思维导图、做人物卡片等策略,以可视化的方式进行阅读思维的外显,方便交流、点拨、修正,进而提升阅读能力。在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时不仅应给予学生积极的阅读体验,为学生提供持续的阅读动力,还应给予学生有效的阅读策略以及给予学生及时的阅读反馈。整本书阅读可采取批注式、分享式、探究式、推介式、演绎式、映照式等方法。我们既要贴着学情来指导,又要注意适合整本书的特点,以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整本书阅读的美好境界。
四年级组的刘妍老师以《十万个为什么》(韩启德主编)为例谈中年级的阅读讨论课,以《武器与国防》分册为例,目录中将这本分册的内容分为“历史上的武器与装备”、“陆军装备”、“海上力量”等十个板块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各板块间既有纵向的时间发展关系,又有横向的共同发展关系。教师可以利用各板块间的内在结构,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开展阅读,比如:古代中国人的武器只有大刀长矛吗?航空母舰如何精准地打击敌人?哪种武器最厉害?这就需要学生把不同分册中的知识进行联系性的阅读、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还需要学生把阅读与多学科学习和社会生活集合,开展综合性的阅读、思考与表达。
以《西游记》一书的阅读讨论课为例,在讨论课的开始,可以先了解学生的阅读时所发现的问题,如:都说吃一堑长一智,可为什么唐僧每次都不相信悟空的话,非要说别人不是妖精?为什么到西天大雷音寺取经还要给看经书人行好处?如果孙悟空不能够一直坚持自己的立场,西游记的结局将会怎么样?西游记为什么频频出现“妖道”?猪八戒懒惰却又不失圆滑,如果来到现代社会会怎样? 面对唐僧的一次次责怪、驱赶,如果悟空离开取经四人组,《西游记》的结局会是什么呢?吴承恩想通过《西游记》反应怎样的社会现状呢?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更深层次的去理解整本书的主要内容,理解蕴含在书中的深刻含义。结合自己课前的阅读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和集体分享展示,既可以让学生品尝到读书的收获和喜悦,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样一来,学生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转化,从而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