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彭城教育网 徐州校园速递!
您现在的位置是:彭城教育网 > 小学教育 > 小海燕寻访抗战足迹12——探访冉庄地道战遗址
小海燕寻访抗战足迹12——探访冉庄地道战遗址
信息来自:彭城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2-06-03 15:55:00    阅读量:18932次
[摘要]:徐州教育:写在前面的话:在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的日子里,小海燕在我国的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举办了“寻找抗日足迹夏令营,历时20天,途经6省市,行程9000里。南线大江南北寻找新四军:参观沙
  写在前面的话:
  在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的日子里,小海燕在我国的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举办了“寻找抗日足迹夏令营,历时20天,途经6省市,行程9000里。南线大江南北寻找新四军:参观沙家浜、雨花台、30万大屠杀纪念馆;北线黄河两岸寻找八路军:卢沟桥、狼牙山、地道战、白洋淀等抗战纪念地20余处。寻访革命现代戏《沙家浜》郭建光的原型人物夏光、阿庆嫂的原型人物陈二妹,电影《铁道游击队》刘洪的原型人物刘金山、《小兵张嘎》嘎子的原型人物赵波、电影《地道战》妇女队长的原型人物张景芝、白洋淀雁翎队副队长孙革、三十八军副军长丁纪元、电影《平原游击队》李向阳的扮演者郭振清等抗战英雄人物30多人次。活动中拍摄照片2000余张,录音录像20多盘,撰写采访各类稿件800余篇。被团中央授予“中国小记者优秀采访团”,应邀赴北京在军事博物馆向老将军汇报,在人民大会堂向国家领导人汇报。

  地道战,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人仰马也翻,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这是60年代风靡一时的抗战电影《地道战》插曲,《地道战》以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以地道为背景,神出鬼没打击日寇,显示了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电影《地道战》放映以来,引起轰动,红遍大江南北。特别是脍炙人口的电影“地道战”插曲,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感染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冉庄地道战游击队机智灵活,神出鬼没,把鬼子打的狼狈逃窜,魂飞胆颤,再配上富有感染力《地道战》主题曲,心中充满了激情,充满了愤怒,铿锵有力的旋律犹如在心里流淌,让人心中久久不能平净。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50周年的日子里,徐州市小海燕记者团寻访抗战足迹北线的小记者们,奔向华北大平原,来到晋察冀,走进冉庄,在这里寻访抗战足迹。从保定市到冉庄地道战遗址约60余华里,95年的7月22日,小记者们行车约一个多小时,顺利来到享誉中外的冉庄地道战遗址,在这里寻找抗战足迹,寻觅地道战遗迹,寻访老游击队员。

  寻觅冉庄地道战遗迹

  踏进冉庄地道战遗址,最显眼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村中路边那个挂着大钟的古槐树,这两颗棵古槐树在1965年拍摄《地道战》电影时,仍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看过《地道战》电影的观众仍记忆犹新,可到了上世纪70年代就慢慢枯萎,好像这棵老古槐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据当地然说,明朝时山西移民老乡移居冉庄,在老家带了两棵槐树苗,把树苗栽植在了家门前,以庆祝新家落成;而另一种说法冉庄始建于唐代,建村时村民在此栽下了槐树。目前这两棵老槐树已完全干枯,成为光秃秃的树干,为保护具有革命历史价值的老古槐,村民把树身用铁板水泥加固,树上的大钟和树干仍显示着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凡是来参观和游览的游客都要参观老古槐。在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的日子里,这里戒备森严,在大槐树下,地道战纪念馆、地道战洞口都有武警把守。寻访抗战足迹的小记者们来到这里受到欢迎,得到支持,给与方便。

  走进冉庄地道战遗址,这里仍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大平原房屋建筑和当年构筑的地道及各种作战工事。这里的房屋大都是平顶建筑,灰色砖墙,能清晰地看到,旧时的街道,旧时的房屋,旧时的墙院、猪舍马厩等。小记者走进村中,村中路边槐树较多,而且旺盛,显得凉爽。路边能看到冉庄人民武装委员会、冉庄抗日委员会旧址、地道战地面指挥中心、冉庄地道战旧址展厅等新旧招牌随处可见。听讲解员说,冉庄村的地道及工事以大槐树北边的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主干线,长2.25千米,另有南北支线13条,东西支线11条和通往外村的联村地道4条,全长约16千米。基本上家家都有地道口,其中用于作战的地道口380个,通往外村的地道口3个,其它地上地下各种作战工事140处。在地道里既能观望,又能射击和拉雷。工事具有五防功能,既防破坏、方封锁、防水罐、防毒气等特点。还有三通和三角叉的特点,如三通就是高房子相通,地道相通,堡垒相通,三叉就是明枪眼与暗枪眼交叉,高房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墙壁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形成了“天地人”三通,构成了房顶和地面,野外和村里,街道和院内纵横交错的火力网,形成了一个连环立体的作战体系。纵横交错的地道网,是冀中平原25万千米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的缩影。地道战遗址整个保护区面积为30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区为26万平方米。地道设计巧妙,构造复杂,设施完备,设有指挥部、储粮室、休息室、陷阱和厕所,并装有照明灯和路标,地道的出入口灵活多变,多设在墙根、牲口槽、炕面、锅台、风箱、井口等处,地道还与水井相通,既通空气又可取水。高房工事、地平堡、小庙、碾子、墙体等做成工事和掩体,都由地道连接起来,地道四通八达。冉庄地道源于单口的隐蔽洞,是地道的开始和雏形。初期仅是村民为躲避敌人的残害,自发地挖了单口洞用于隐蔽防身。后由于战争的需要,把单口洞改成了双口洞,洞身逐步延长。最后挖成了户户相连,村村相通,上下呼应,能打、能退、能进的地道网。

  小记者走进冉庄地道战纪念馆,纪念馆里分别展出了抗战时期游击队员所使用过的,枪支、弹药、炸弹、雷管、衣物,挖地道用的筐头、锄头、䦆头、绳子等。展出的革命文物5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革命文物4件,二级革命文物17件,三级革命文物77件,另有辅助展品205件及照片、图片130幅。藏品106件,画面23幅,照片和复印资料24份,聂荣臻元帅、吕正操上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题词16件等。小记者们在纪念馆里对每一件革命历史文物,历史画卷,都仔细参观,认真观察,详细记录,在脑海里留下了珍贵难忘的印记。

  访地道英雄张德林

  在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旁,小海燕记者团有幸采访了地道战老游击队员张德林老人,张德林老人在抗战时期右腿中弹,落下残疾,他拄着木拐杖向我们蹒跚地走来,小记者见到张德林爷爷残疾的身躯,主动地向前搀扶着老人走在一棵大树下。只见张德林老人,上身披着一件旧白色褂子,下身穿着黑色的裤子,系着旧白色的布腰带,脚穿着黑布鞋,老人微胖的身躯,头发稀少斑白,小小的眼睛,国字型的脸型。看看张德林老战士陈旧的木拐杖已发黑,上边的木把手摸得有些痕迹了,看得出这支拐杖已经用了好长时间了。张老依在树边看到几十个孩子要采访,把拐杖靠在树边想穿上上衣,小记者知道张爷爷的举动,主动上前为老人穿好衣服,张老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只能拄着拐杖倚在树上与小记者交流。

  有位小记者首先采访:“张爷爷当年你们是怎样利用地道的形式与鬼子开展斗争的”。老人回忆说:“抗战时期我们这一带是敌占区,冉庄人民饱尝了日寇的血腥屠杀,鬼子在这里实行“三光”政策。冉庄人民不畏强暴,奋起抗日,我们充分利用地道优势神出鬼没打击敌人,打得鬼子狼狈不堪,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显示了人民战争强大威力。冉庄地道全长约有30多华里,要在两米深的地下开挖地下长城,当时村只有400多户人家,2000多人口,除去老人小孩,真正能干的也只是几百人而已,当时设备简陋,还要防备鬼子突然袭击,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我们老百姓靠的是毛主席思想,靠的是毛主席著作《论持久战》,靠的是共产党的领导。

  1938年是单纯的单口洞,逐步发展为双口洞,再后来就发展成多口洞,我们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边战斗边挖洞,边生产边战斗,不断地在实战的斗争中完善。从地上出口到屋顶出口,在高处掌握主动权,在险处掌握主动权,在暗处掌握主动权,由于地道的长度不断扩大,形成村村通户户通,家家连的局面,地道不仅能掩护人体,也能防地雷、炸弹,后来又发明了能防水、能防火、能防毒等多用途的地道。发现敌人先在防御工事内打击敌人,诱敌深入,待敌人进村后,再从高房、院落 、街巷、地堡组成立体火力网,用步枪手留弹地雷集中火力,狠狠打击鬼子,鬼子不知所措处处挨打。”

  小记者接着又问了:“张爷爷您好,请您给我们讲一次您亲历的战斗好吗?”张德林爷爷清了清嗓子,想了想接着说:“有一次战斗,我拿着一把湖北造的小马枪,带着五个爆炸队员,守在村北口学校的暗室里观察动静,迎接战斗。不一会儿就听到近处房顶上的指挥员说:‘发现鬼子,在东北边场口集合。’过了一会儿,只见鬼子从东北边向北移动。这时我用胳膊肘捅捅队员们,并小声说:“鬼子过来了,准备行动。”当鬼子靠近我们时,我一声令下:‘拉!’几名爆破队员一起拉响了地雷,地雷接连在敌群中连环开花,接着我又向敌群中打了一阵排子枪。这一突然袭击,鬼子吓得像无头苍蝇,乱串乱跑乱开枪,前头的往北跑上房顶奔,后边的往南跑,东跑的也往房顶跑。鬼子在房顶上架起了机枪乱射,狼狈的鬼子干瞪着眼着急,没有目的的胡乱扫射。这时我冷静地向大家说;“敌人现在混乱,我们要沉着气,等着拉雷”队员们会意地点点头。不一会20多个鬼子和伪军上来拉死尸,我一点头,队员们又拉响了两个地雷,当即几个鬼子倒下被炸死,其余被吓得俘虏,这一仗充分显示了我们的立体火力,打得鬼子狼狈不堪,死伤了大批敌人,而我方只有一位队员背部受伤。”

  讲到这时有小记者接着又问了:“张爷爷您当年充分利用地道战打的敌人魂飞胆丧,请您给我们讲讲您最难忘的一次战斗?”张爷爷想了想说:“好的。1945年抗战接近尾声,鬼子不甘心失败,疯狂反扑。 9月底,日本鬼子集结了600余人,带着挺机枪等重型武器,从我们村的东北西三面围攻冉庄。地道里的民兵队长命令:“三五步距离要打枪,要一枪一个,不要放空枪。”我在地道内观察着地面鬼子的动向。这时守东楼的李明贵、李春久和李景书发现20多名鬼子端着长枪,从东北斜街探头探脑地走进村子,后面一个鬼子军官挎着大刀,脚穿皮靴在后边督阵。李景书啪的一枪撂倒一个鬼子,鬼子又从西面横冲过来,李明贵看准了又一枪结束了鬼子的一个军官,鬼子见势不妙有些大乱,鬼子军官再次挥刀“向前冲!”鬼子群随即又一次疯狂往上冲,李明贵一枪又干倒了一个,鬼子老实了。没过一会,鬼子的三挺机枪,同时朝工事岗楼打来,砖墙被打得好打一个窟窿,立即两枚手榴弹爆炸,李明贵肩膀上受了伤,他忍痛拉响了埋在工事附近的地雷,趁着烟雾从地道里跑到了指挥部。妇救会队员从西街地雷孔处赶了过来,安慰李明贵,替他包扎伤口,扶他休息。我在指挥所立即赶到李明贵的岗位阵地,接替李明贵坚守阵地,接连扔了几个手榴弹,打退了鬼子的进攻。正北面学校南面的几个鬼子踩响了连环雷,几个鬼子的尸体被炸飞,三支枪被炸断飞起又落下,炸碎的军衣飞到了路边的树上。这时街道上的枪声响声一片,地雷不断地在鬼子群中爆炸,鬼子被打得浪不不堪,气急败坏地来到村口放火,打空枪。地道下队员的枪声也接连不断,在村西、村南、小南关外援的区小队和民兵,兜着鬼子的屁股打,鬼子被打得晕头转向,狼狈不堪,抱头鼠窜,被打晕的鬼子直骂大街,无奈狼狈地逃窜了。这次战斗鬼子汉奸死伤15人,其中一名副营长,一名排长,两名班长,重伤一名副团长。战斗结束后,县武委会在我们村召开祝捷大会,授奖旗一面,县政府奖励手枪一只,县大队奖长枪两支,通令全县民兵学习冉庄民兵。”张爷爷生动的讲述引起了小记者热烈的掌声。让小记者受很教育,称赞他们是真正的抗日英雄。

  钻冉庄地道

  寻访抗日足迹的小记者在纪念馆讲解员的带领下钻冉庄地道。      冉庄地道一般宽0.7米至0、8米,高约1米至1、5米,上离地面约2米左右,冉庄地道冬暖夏凉,往深处走还有些凉意,真是避暑的好去处。沿着狭窄的地道口钻过去要猫着腰,地道内大部分通道只有一人宽,有的高度只有大半个人高,只能蹲下来弓着身子钻过去。现在地道里每隔几米就有一盏电灯,战争年代全是煤油灯。作战时的民兵在狭窄黑暗的地道里,不但要行动迅速,还要有效消灭敌人。讲解员告诉我们,地道内四通八达,没有熟系地道的本村人带领很难走出去,而且地道内机关重重。当你看到眼前是平平的地面,那可能就是一个陷阱或者是一个深坑,一旦敌人踩上去必死无疑。当时民兵把鬼子有意放进来,鬼子像是无头苍蝇,到处碰壁,掉进深坑踩进陷阱自取灭亡。在地道里还设有作战室、指挥部、医疗室、地下工厂等。讲解员指着不大的一块地方说:“你们看,这就是当时的地下兵工厂,当时作战用的地雷、手榴弹等都是在这里制造的。”仔细观察,不到5平方米的一间地道房间,地上排列着用车床造出来的地雷和手榴弹。在地道里有一处挂有指挥室牌子的地方,讲解员告诉我们:“这里就是地道战里的指挥所。在电影《地道战》有一个画面,民兵队长高传宝在这个指挥所里高喊指挥:“各小组注意,各小组注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许放空枪!”在这间指挥所里,多次召开过干部会议,研究作战部署;在这些地方掩护过群众,躲过敌人的一次又一次的扫荡;我们前面脚下这口井,就是日寇向地道中灌水放毒,经地道又流到这口井里的地方;这就是电影里一个精彩场面,鬼子在灶台煮鸡,争着吃鸡,隐蔽在道口的游击队员迅速翻开滚开的热锅,活活烫死了鬼子的那个道口。地道最奇特的地方就是道口的设置,比如锅台、灶面、马槽、猪圈、坟墓、墙壁、房顶等构思奇特,隐蔽巧妙,让敌人闻风丧胆,有来无回。讲解员继续介绍说,这里的地道分军用和民用两部分,军用地道设有卡口,翻板陷阱、双身洞、掩体洞,对于进入地道的敌人,就可以插上门来打狗,堵住笼子捉鸡。你们看有了地道做依托,使抗日军民在战争环境中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打击敌人,如地道电台、地道报社、地道工厂、地道医院等等有效形成了一道战无不胜的地下长城,让鬼子有来无回。

  小记者钻出地道,踏上汽车,慢慢地向前行驶,车厢里不断地响起,《地道战》里的主题曲,太阳出来照四方,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男女老少齐参战,要把那强盗豺狼全埋葬……
小海燕记者团  陈晓

扫一扫,分享本页


官方活动

ACTIVITY

更多»

优秀作文

COMPOSITION

更多»

视频中心

VIDEO

更多»
  • 纷飞彩龙 动感活力——徐州市杨屯学校特色啦啦操展演
  • 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 十八岁成人礼暨高考50天誓师活动
  • 看见儿童 遇见课程——案例分享专题教研活动
  • 春满校园 花开成诗——徐州市第三十七中学
  • 在传习里播种文化 在育人中传承文脉——中华优秀文化传习所现场调研 徐州市玉潭实验学校
  • 大手拉小手 一起“趣”奔跑——云龙区彭祖大道实验幼儿园大班亲子马拉松活动

图书推荐

BOOKS

更多»